《人物描写一组》评课稿
听了李健老师的《人物描写一组》的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,这节课与以往的公开课任务不同,所以
教学的流程也就不同,刚开始还是有些不适应,但听了李健老师及教研员的解说才明白这是有着特
殊使命的课。听公开课人的心理多是想看看课文是如何讲解的,问题是如何设计的,但在这节课上
,我们看到的是“双基”扎实、真实地得到重视和落实,没有任何花架子,的确是第一课时教学的
示范课,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推广的经验。
一、精讲精练,落实“双基”:
《人物描写一组》中节选的三个人物,应该说学生早有耳闻,但是对于文本学生并不熟悉,白话文
的很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生僻,别嘴,不好读,很多字不认识,如果不先扫清字词障碍,将无
法进行第二课时人物的品读及写法的体会。对于这样的课文预习显得尤为重要,检查预习也就成了
落实双基的必要手段。在李健的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处生疏字词及易读错、易混淆的字音老师都
做到心中有数,没有放过,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。如:“别”字先让学生说预习收获,老师
强调两个读音及不同的字义,再由老师说词学生选读音。还有“监”的另一个读音“jiàn”,老师找
学生说“监生”的意思,然后老师给大家讲资料“严监生花几十两黄金买来这样的头衔。”在教学
多音字“差”时,在屏幕上罗列出所有的意思,教师说句子学生选词。还有难理解的词,由学生提
出来,师生共同解决,用换词法、字典解词法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法等多种方法,使知识目标落到
实处,更把知识的习得过程转化成能力。因为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形成学习能力的首要条件,而李老
师处处体现学法的指导,从预习八法到质疑问难的方法及辨析字义、字音的方法。在李老师的课上
克服了讲课与考试两层皮的现象。
二、读通读顺,理解文本:
朱熹曾说:“读得熟,则不待解说,自晓其义也。”字词的掌握靠读, 语感的领会靠读,课
文的理解靠读,主题的把握靠读,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。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。在语文学
习中“读”的确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。然而读得再多,没有质量的保证,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
益。
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,李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读,自己去接触范文,如学每个片段之前;读不
通的地方老师领读,学生范读,如描写王熙凤的片段;重点的地方,反复的读,如描写严监生临死
前的表现,指导学生体会描写的精当之处 ,学生也正是抓住了这些语句体会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。
李老师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,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,不白读;而且选好读的重点,一篇课
文不平均使用力量,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、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、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
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。完成了把文本读通、读懂的教学目标。
三、关注差异,注重生成:
叶圣陶先生说:“语文课目的之一,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,了解不了才给学
生帮助一下,困惑得解,事半功倍。”
在课堂上,李老师正是从学生的疑难处、困惑出入手随机点拨、适当牵引,整堂课有预设
但更多的是生成。在课堂上老师关注学生的差异、尊重学生的需求,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大胆地将预
习时的困惑讲出来,做到教真正为学服务。
综合这节课的情况,本人还提出两点建议:
1、老师的声音要再大些,因为在会议室上课,老师的声音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及听课教师的听课效果
,老师的声音小不能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,也会让听课教师提不起兴趣。而且要再饱含激情,能
调动学生的情绪。
2、要关注到全体学生,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,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
况,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。